蛇口厂房屋顶承重安全性检测 光伏鉴定中心
一、蛇口厂房屋顶承重安全性检测鉴定报告项目实例分析:
(1)荷重
太阳能板质量: G1=20kg×20=400kg
支架总荷重:G=136kg
水泥墩荷重:G2=125kg×10=1250kg
(2)屋顶单位面积受力
总荷重:400 136 1250kg=1786kg
组件安装面积:10.125×2.973≈30.1㎡
单位面积受力:1786/30.1=59.34kg/ ㎡≈0.58kN/㎡
由于本项目建筑均为上人屋面,根据GB50009-2001(06年版)设计。混凝土屋面设计载荷为2kN/㎡,屋顶平均载荷为0.58KN/㎡,安装太阳能方阵后载荷远小于设计载荷,所以安全。
四、彩钢屋顶光伏系统钢板类型影响设计彩钢瓦一般是家庭工厂或者是大型工业厂房使用。它的安装方式和坡屋顶的区别就在于支座的安装方式不一样。彩钢屋顶是彩钢版上面有个夹具,夹在上面做支撑。它的作用是安装角度是顺着屋顶坡度安装,如果在屋顶的结构承载力可以满足的情况下,可以把倾角翘起来,加大安装角度。常见的屋面板系统立边咬合、直立锁边系统、压型钢板系统(单板或夹芯)。
二、蛇口厂房屋顶承重安全性检测鉴定的注意事项:
一、在进行屋面荷载检测前首先先要弄明白工厂的建筑和结构形式;
通过对现场勘查确定设备的尺寸、重量、运行荷载及布局,了解工厂布置设备区域的使用荷载是否满足原设计要求,查看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构件传力是否直接,在通过抽取部份混凝土构件芯样送第三方检测单位试压获取混凝土强度数据,并以计算机建模复核验算楼板承重能力。检测鉴定区域是否产生裂缝,并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是否对结构造成的危害,
根据检测房屋结构材料力学能、按现有荷载、使用情况和房屋结构体系,根据检测结果、原设计图纸,国家规范等,建立合理的计算模型,验算房屋现有安全使用能力并复核其结构措施,严谨编写房屋安全鉴定报告书;并通过对该工厂屋面进行的承重检测鉴定,结合设备的重量信息参数等提出合理的光伏设备摆放意见
二、屋顶的承载力也是大坑。
本来屋顶荷载是够的,但是施工设计过程中,电缆,桥架安装上去以后,荷载就不够了,导致屋顶主梁变形的情况。又比如下图,冷库混凝土屋顶,看上去太好了,结果没法用。因为冷库风管把荷载全部吃掉了。屋顶光伏电站作为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主力军之一,备受制造企业青睐,闲置的厂房屋顶再次被利用起来。看到分布式光伏市场的红利,许多居民也蠢蠢欲动,欲偿偿鲜,建立家用屋顶光伏电站。首先查《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在有特殊设备的情况下还要自己手算,比如你知道一台机器的重量是一吨,摆放的面积是10平米,那就是1000/10=100kg/m2按重力加速度=10来考虑就是1KN/m2,把这1KN/m2按活荷载考虑,则布置机器的那个房间就应按照规范查到的标准活荷载+1KN/m2来计算,一般民房的楼面活荷载为2KN/m2,所以你计算的活荷载应该按3KN/m2计算家用屋顶光伏电站建设时,如何把握电站承重能力呢?屋顶能承受太阳能电站设备的重量是怎么计算?这是电站设计之初必须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三、蛇口厂房屋顶承重安全性检测,屋面新增光伏系统配重统计:
计算宽度按一块配重块的长度为1.64m考虑,配重块作用于1.64m的框架梁上,光伏系统的线荷载均通过配重块施加于框架梁上。1.64m的框架梁上新增的荷载如下:
1恒荷载:
组件自重:3*0.19/2/1.64=0.174kN/m
支架自重:(5.7*2*3.43+1.64*2.63)*10/1000/2/1.64=0.073kN/m
配重自重:0.2*1.64*0.4*2500*10/1000/1.64=2kN/m
屋顶新增光伏系统自重(恒荷载)合计:0.174+0.073+2=2.247kN/m
2屋面施工阶段活荷载:
施工阶段,严格控制施工操作人员在屋面的分布及屋面临时堆料的摆放,要求不大于设计文件中要求的关于屋面活荷载的限值。故核算屋面活荷载时,可按原设计文件的活荷载布置考虑。
3屋面雪荷载:
屋面雪荷载可按原设计阶段的取值考虑。
4屋面风荷载:
屋面风荷载可按原设计阶段的取值考虑。
5地震作用:
屋顶光伏系统通过屋顶配重块传递竖向荷载至结构主体,屋顶配重块与屋面不构造连接,采用直接搁置于屋面的方式。
四、蛇口厂房屋顶承重安全性检测,光伏屋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光伏屋顶发电计划的确是为我国建筑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样也为我国的房地产开辟了新天地,但为何目前光伏屋顶却难以进入平常老百姓家中?我国光伏市场为何发展缓慢呢?原因在于其具体付诸实施时困难度不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投入成本过高。在现今条件下,屋顶发电的设备价格和电价与传统能源发电方式相比成本偏高。目前这是普及光伏屋顶的较主要瓶颈。
(2)广大群众对于光伏发电的认识不够,群众心理接受率不高。
(3)我国在光伏屋顶应用技术的研究方面,自主创新不够,市场发展缓慢,光伏产品的生产和研发也相对滞后,而且并无制度明确的光伏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4)既有建筑的光伏屋顶的改造难以实施。
(5)建筑从业人员对光伏建筑的认识存在不足。